時間:2025-01-10 14:25
來源:遼寧省營口市人民政府
四、優化交通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交通運輸體系
(七)持續優化調整貨物運輸結構。加快“公轉鐵”“公轉水”,推動公鐵、鐵水等多式聯運,推進大宗貨物“散改集”。新建及遷建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物流園區、工礦企業原則上要采用鐵路、水運、管道等綠色環保運輸方式。推動具有鐵路專用線的鋼鐵企業優先采用鐵路運輸。到2025年,集裝箱海鐵聯運量占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比重達到10%以上,沿海主要港口利用集疏港鐵路、水路、封閉式皮帶廊道、新能源汽車等運輸大宗貨物比例力爭達到80%。沿海港口重要港區鐵路進港率高于70%。(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鲅魚圈鞍鋼有限公司、遼寧港口股份有限公司配合)
(八)加快提升機動車清潔化水平。在火電、鋼鐵、煤炭、焦化、有色等行業物流園區推廣新能源中重型貨車,發展零排放貨運車隊。到2025年,大宗貨物清潔方式運輸比例達到70%左右。以公共領域用車為重點,協調推進城市建成區新增或更新公交、環衛、郵政、出租(含網約車)采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鼓勵鐵路貨場新增或更換的作業車輛采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持續推進新能源公交車運行和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到2025年全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車全部為新能源公交車。(牽頭單位:市工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營口供電公司、市郵政管理局)
實施輕型車和中型車國6B排放標準。實施汽車排放檢驗和維護制度,加強在用車環保達標監管,嚴格落實機動車排放定期檢驗標準及規范,強化重型柴油貨車路檢路查、集中使用地和停放地入戶檢查,年度抽查率不低于20%。(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
(九)強化非道路移動源綜合治理。全面實施非道路移動柴油機械第四階段排放標準,加快推進鐵路貨場、物流園區、港口、機場、工礦企業內部非道路移動機械綠色發展。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舊船舶,推進船舶受電設施改造和港口岸電設施建設。到2025年,營口機場橋電使用率達到95%以上。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控制區管控,不符合排放要求的機械禁止在控制區內使用。對部分機械進行排放測試,基本消除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冒黑煙”現象。嚴格執行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登記管理制度,常態化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到2025年,完成城區工程機械環保編碼登記三級聯網。(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綜合執法局、市市場監管局、營口海關、鲅魚圈海關、營口機場、沈陽鐵路局營口車務段)
(十)全面保障成品油質量。加強成品油進口、生產、倉儲、銷售、運輸、使用全環節監管,按年度組織開展非標油品專項聯合執法行動,全面清理整頓證照不齊的加油站點、流動加油車和黑加油站點,堅決打擊非標油品,監督燃料生產企業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生產合格的車船燃料。堅決打擊將非標油品作為發動機燃料銷售等行為,提升貨車、非道路移動機械油箱中柴油抽測頻次,對發現非標油品問題線索進行追溯,追究相關主體責任。(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
(十一)推動港口船舶綠色發展。全面實施船舶發動機第二階段排放標準。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舊船舶,推進船舶受電設施改造和港口岸電設施建設,提升岸電設施使用率。(牽頭單位:營口海事局、市交通運輸局)
五、強化揚塵污染和精細化管理
(十二)加強施工工地和道路揚塵污染治理。將揚塵污染防治費用納入工程造價,施工工地嚴格執行“六個百分百”。持續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0%。強化道路揚塵綜合整治,持續推進道路清掃保潔機械化作業,加大涉及城市外環路、城市出入口、城鄉結合部、施工工地等重要路段保潔力度。加強城市公共區域、城區道路兩側裸露土地硬化和綠化。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主要街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100%,縣域建成區達到90%以上。(牽頭單位:市城管綜合執法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
(十三)加強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督促礦山企業按期完成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組織開展礦山安全生產問題排查、生態環境問題排查,對存在的問題依法限期整改,對經限期整改,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仍不達標的礦山依法關閉。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積極完成廢棄礦山修復,生產礦山應綠盡綠。加強露天礦山揚塵管控。企業應采取封閉、苫蓋、噴淋、灑水等措施,有效控制礦石開采、破碎、裝卸、輸送過程以及礦山道路、排巖場、尾礦庫揚塵。加強礦石、巖石外運車輛苫蓋、遺撒監管,確保出礦山前苫蓋完全、運輸過程無遺撒。(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林草局、市發改委、市應急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
(十四)加強工業企業堆場揚塵治理。工業企業堆場、砂石場應采取封閉、苫蓋、清掃、灑水等措施,嚴格有效控制物料的貯存、裝卸以及場區道路揚塵。(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十五)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提高秸稈離田效能,提升秸稈還田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建設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培育壯大秸稈利用市場主體,健全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以及秸稈綜合利用監測評價體系,提升產業化能力。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加強秸稈禁燒管控。精準劃分秸稈禁燒范圍,壓實秸稈監管責任,綜合運用衛星遙感、高清視頻監控、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強化不利氣象條件下的監管。對秸稈焚燒問題突出誘發重污染天氣的,嚴肅追責問責。(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六、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
(十六)強化VOCs全流程、全環節綜合治理。以石化、化工、油品儲運銷等行業為重點,定期開展儲罐密封性檢測,污水處理場所高濃度有機廢氣要單獨收集處理,含VOCs有機廢水儲罐、裝置區集水井(池)有機廢氣要密閉收集處理。企業開停工、檢維修期間,及時收集處理退料、清洗、吹掃等作業產生的VOCs廢氣。企業不得將火炬燃燒裝置作為日常大氣污染物處理設施。(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十七)推進重點行業和區域減排。2025年底前全市在產鋼鐵企業完成鋼鐵超低排放改造,停產鋼鐵企業在復產前完成鋼鐵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進焦化行業和65蒸噸/小時以上的燃煤鍋爐(含電力)超低排放改造。實施鍋爐和爐窯提標改造,排查鍋爐和爐窯脫硫、脫硝、除塵等治理設施,對無法穩定達標的,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則分類整治。(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