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23 09:07
來源:環保部發布
以上是我給大家介紹的三方面情況,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中國新聞社:剛才您講過今年是《大氣十條》收官之年,我想問一下北京和河北完成目標有哪些困難?謝謝。
趙英民:《大氣十條》明確了2017年的工作目標,京津冀PM2.5濃度要下降25%,北京要達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北京、河北等京津冀各地都采取了多方面強有力措施,三年來空氣質量實現了持續改善,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北京PM2.5的年均濃度逐年下降,去年下降9.9%,是近幾年來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雖然北京空氣質量整體在改善,但是北京市的空氣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尤其是冬季重污染天氣頻發,與公眾對空氣質量改善的期盼還有差距。
目前,北京和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還存在以下幾方面難點。
一是機動車的污染治理亟待加強。北京市機動車污染占比達到30%以上,在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下,甚至達到50%左右。其中重型載貨車、高排放車輛、非道路工程機械是主要污染貢獻來源。如何有效的疏導重型載貨車輛和高排放車輛,加強機動車達標排放監管,是北京下一步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重點和難點之一。
二是散煤替代工程需要進一步提速。剛才介紹了,一噸散煤燃燒的排放量相當于十噸電煤的排放量。目前北京市主城區已經基本上實現了無煤化,但是城鄉接合部和農村地區還有大量居民使用散煤取暖,整個京津冀區域散煤治理或者散煤替代工作任務艱巨。散煤清潔化的替代工作涉及到電網改造、輸氣管道建設、電價補貼等工作,需要保障工序、質量、相關政策落實到位,才能在供暖期到來之前完成相關替代工作,不影響居民冬季取暖。北京市計劃于2017年內實現全市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這項工作也需要加快推進。
三是城市精細化管理需要進一步落實。通過這幾年大氣污染的治理,北京市好干的事情基本上做完了,剩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到了現在這個治理階段,更需要加強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揚塵。北京市南部四區還有不少散、亂、污的企業集群,這些小企業排放大量污染物,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要通過網格化的方式,一個網格一個網格進行排查,把每個網格的散亂污企業、燃煤鍋爐、城市衛生、道路清掃等治理工作落實到人,落實到單位。只有采取精細化的管理,把責任落到每一個細節上,才能夠使得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四是區域傳輸影響問題。北京市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成果顯示,本地污染源大概占70%左右,外界傳輸影響占到30%。要解決這30%的污染,需要我們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共同努力。目前環保部已經會同京津冀三地政府,出臺了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協調推進北京周邊城市的空氣質量的改善進程。著重調整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村散煤清潔化工程和燃煤鍋爐清潔工程,大力推進鋼鐵等行業的提標改造,率先實施排污許可管理,企業按證排污,環保部門嚴格按證監管。
五是重污染天氣應對。北京市空氣質量的達標天數去年是198天,占到了全年天數的54%,比2015年增加了12天;同時重污染天是39天,比2015年減少了7天。在全年發生的重污染天氣中,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是38天,主要發生在秋冬季節。這38天里面,29天是重度污染,9天是嚴重污染。重污染天氣對全年PM2.5平均濃度的貢獻大概30%,也就是說,年均值里有30%是重污染天氣貢獻的,因此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對完成年均值60左右的目標非常重要。下一步,環保部將會同有關地方和部門,強化重污染天氣的應對工作機制,加強區域內相關各地、各部門的預測會商,密切關注氣象條件變化,特別是及時預報、提前啟動重污染應急措施,抓好各項應急措施的落實,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預案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我想,要徹底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必須要堅持不懈地、扎扎實實地推進污染物減排工作,天不幫忙的時候,人更要努力。只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全社會共同推進減排,重污染天氣就會越來越少,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就會早一點實現。
中央電視臺:有一個說法是,很多污染問題其實是經濟問題。尤其在京津冀區域,比如說河北地區,很多重污染天氣其實是產業結構、燃煤結構這些決定的。我想問一下,下一步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如何繼續加大對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成效的鞏固和拓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散煤治理方面有沒有進一步措施?謝謝。
趙英民:的確像你說的,環境問題其實是經濟問題的一個反映,或者說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對于相近的地方而言,不同的環境質量,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這個地區、這個城市的經濟結構、經濟水平。為了加快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就是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戰略。這個大的國家戰略很重要一方面,就是立足于調整這個區域產業結構布局。大家知道北京首都功能定位,這個本身就是一個產業布局的調整。
第二就是“三去一降一補”。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一個非常重要的部署,非常重視。通過環保、質檢、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手段優先淘汰污染物排放量大、不能穩定達標、產品質量差、有安全隱患等問題的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這既是環境治理過程,也是優化和提升產業水平、行業產品質量的重要途徑。
剛才我提到了今年我們對這方面工作的一些具體安排和部署,這里不重復了。京津冀地區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他們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等,都有明確要求。我想這件事情,一方面我們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不折不扣完成中央交代的任務;另外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布局,乃至能源結構的調整,應該說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關于能源結構的調整,中央明確提出實施北方地區清潔供暖,這是民心工程,同時也是根本解決冬季散煤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大舉措。解決這個問題,能帶來老百姓生活質量提高。過去燒煤,現在用氣用電,會帶來整個區域的能源結構改變、優化,甚至是能源革命。通過這些工作的推進,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推動經濟更加健康持續發展,同時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質量,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