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2-06 13:46
來源:環保部
8.6.8 在制定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和管理要求時,應深入研究生產工藝過程和污染物排放特點,在不影響生產安全的前提下,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生產工藝、污染控制設備等主要運行技術參數的控制要求及日常環境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8.6.9 應在對全國現有企業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典型企業的生產工藝設計要求,合理確定基準排氣量、基準氧含量、基準過量空氣系數或摻風系數。
8.6.10 在制定排放控制要求時,應根據確定出的分類分級技術對全國范圍內的各類企業給出明確的達標技術路線或技術組合(例如,清潔生產+末端治理)。標準中設置的每一種污染物排放限值均應有對應的達標技術,且已有實際應用案例并能穩定運行。
8.6.11 在編制說明及研究報告中,應詳細說明達標技術的技術名稱、技術路線、技術水平、關鍵參數、經濟成本、環境效益等。若無可行的達標技術,應按照HJ □□□(《可行技術指南編制導則》)的要求評估提出達標技術。
9 監測要求的確定
9.1 基本要求
9.1.1 凡引用現行監測方法標準能夠滿足排放監測要求的,應引用監測方法標準。若對污染源有特殊的監測要求,應通過實驗驗證和論證,在排放標準中規定清楚。引用的監測方法須證實適用于對該類排放源的監測。
9.1.2 在引用監測方法標準時,應深入分析標準中規定的目標污染物是否與排放標準中的污染物項目一致,檢測限、測定下限等技術參數是否能夠滿足排放限值的要求,以及方法標準的可實施性,明確選用標準的優先順序以及每個監測方法適用或不適用的情形。
9.1.3 若排放標準中需要控制的大氣污染物無可用的國家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應向標準制定主管部門報告,及時提出立項建議,并要求盡快研究制定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確保排放標準發布時,所有污染物控制項目均有適用的監測分析方法標準。
9.2 選用原則
9.2.1 優先選用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進行污染物排放監測。對于暫無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的污染物,其限值待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發布之后實施。
9.2.2 國家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應滿足HJ 168 的基本要求,其測定下限不低于污染物控制項目準確定量的要求,精密度、準確度不低于相應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
10 達標判定要求的確定
10.1 污染排放濃度分布規律分析
10.1.1 收集在線監測、監督執法、企業自行監測等數據,在扣除非正常運行工況排放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大氣污染物小時平均濃度、日平均濃度、周平均、月均濃度、季均濃度的統計分布規律。
10.1.2 根據統計分布規律,分析不同時段平均濃度之間的統計學關系,建立滿足日平均周平均、月平均、季平均、年平均濃度限值與小時平均濃度限值之間的達標統計要求,或滿足月平均、季平均、年平均濃度限值與日平均、小時平均濃度限值之間的達標統計要求。
10.2 達標判定要求確定
10.2.1 根據分析出的達標統計要求和我國的排放管理要求,結合美國、德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地區重點工業源排放標準中的達標判定要求,提出能夠滿足現場執法和例行監管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達標判定要求,即某種平均時間排放限值允許的超標次數或超標倍數。
10.2.2 若單位產品實際排氣量或氧含量或過量空氣系數超過單位產品基準排氣量或基準氧含量或基準過量空氣系數,須將實測大氣污染物濃度換算為大氣污染物基準排氣量排放濃度或基準氧含量或基準過量空氣系數排放濃度,并以此濃度作為判定排放是否達標的依據。產品產量和排氣量統計周期為一個工作日。大氣污染物基準排放濃度的換算,可參照公式(1)~(3)。
11 標準實施的環境經濟成本分析
11.1 污染物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效果預測
11.1.1 應基于產業政策、行業準入、環境政策等方面的要求,分析擬定標準適用行業在全國5-10 年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每年各類生產工藝裝置的增長比例、產品產量變化趨勢及污染防治技術和能源結構調整等。
11.1.2 在預測減排效果時,首先應基于產品產量變化趨勢分別分析現有企業、未來5-10 年新建企業和全部企業執行現行標準時各污染物的全國每年排放量,然后分別分析現有企業、未來5-10 年新建企業和全部企業執行達到新標準時各污染物的全國每年排放量。根據執行現行標準和新標準的排放量計算未來每年的污染物排放削減量及削減比例。
11.1.3 對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較大的行業,應預測標準實施對環境空氣質量的改善效果。應以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污染物排放限值達標為前提,結合行業發展規劃,設計未來5-10 年的行業規模、污染防治技術、能源結構、標準全面執行與否的不同情境,基于污染物排放削減量,預測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對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
11.2 經濟成本與效益分析
11.2.1 基于分類分級技術設定的現有企業、新建企業污染物排放達標技術路線,確定出適用于各類企業的達標排放控制技術或技術組合。根據收集到的每種排放控制技術投資數據及運行數據資料,分析確定出每套典型排放控制裝置的固定投資成本和年運行成本。
11.2.2 根據收集到的全國現有企業生產裝置、排放控制裝置分布情況及污染物排放水平,確定現有企業需要改造的和新增加的排放控制裝置數量?;诖_定出的每套典型排放控制裝置的固定投資成本和年運行成本,核算出全行業企業需要增加的固定投資和運行成本,以及固定投資增加比例和年生產運行成本增加比例。
11.2.3 對因實施新排放標準,促進行業清潔生產工藝普及,減少物耗、能耗,增加產品產量等情況,應分析標準實施的經濟效益,包括全行業企業增加的清潔生產工藝裝置數量及成本,全行業企業因減少物耗、能耗及增加產品產量而增加的經濟效益,以及扣除成本產生的凈效益或扣除經濟效益后的成本。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