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2-27 15:40
來源:環保部發布微博
當前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從氣候的角度看,我國多位頂級氣候專家研究表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東亞冬季風在減弱,東亞大槽在變淺,導致京津冀地區中低層大氣更加穩定,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將導致霧霾更加頻繁的發生。
再看排放量,SO2、NOx、煙粉塵、VOCs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處于千萬噸級高位,遠超環境容量,實現空氣質量達標需要削減排放50%以上;其中VOCs排放仍然呈現增長態勢,減排任務尤為艱巨。多數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只有99個城市達標,僅占29.3%,重污染過程仍然多發,今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發生四次重污染過程,重度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13.8%。目前正在經歷第五次重污染過程。部分地區存在對大氣污染防治重視不夠、壓力傳導不到位等問題,一些基層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的環保責任不落實、主動性不夠、責任心不強。
總之,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傳統煤煙型污染與PM2.5、O3污染等新老環境問題并存、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末端治理減排空間越來越小,環境壓力居高不下,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更加迫切。下一步,環保部將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深入總結《大氣十條》成功經驗,研究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明確具體戰役及其時間表和路線圖,持續改善空氣質量。
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要有主攻陣地、主攻方向和突破點
中央電視臺記者: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措施,目標是什么?跟之前的《大氣十條》相比,這些措施有哪些特點?有哪些變化,會不會更加著重于深層次結構方面的調整?
劉炳江:《大氣十條》確實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在下一步治理工作中這些成功的經驗、措施會進一步固化。按照十九大報告關于“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總體要求,環境保護部正在抓緊研究起草藍天保衛戰的三年作戰計劃,確立具體的戰役,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
關于目標,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規定了空氣質量的約束性指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幅度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下一步改善目標要進一步深入論證,有的地方可能要提高要求,與人民的期盼相符合。
在具體措施方面,這里面有主攻陣地、主攻方向和突破點,主攻陣地就是以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區域,這些地方污染比較重。主攻方向就是著重是解決產業結構問題、能源結構問題、交通結構的問題。突破點就是聯防聯控,重點解決重污染天氣,因為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就是重污染天氣。
具體到產業結構方面,重點是繼續開展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淘汰落后產能并化解過剩產能,還有城區內重污染企業的搬遷。大家如果看各個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就能看出來,化解過剩產能的數量已經明確列出來了。我們會在全國范圍內繼續排查散亂污企業,進行綜合整治,同時加強環保執法監管,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目前“2+26”城市關于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已經頒布實施。
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重點是治理散煤,這個作為突破口,持續推進重點地區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
在交通結構方面,重點是進行大宗物流由公路運輸向鐵路運輸調整,并通過車油路聯動措施提高機動車排放控制水平。
這涉及的都是深層次問題,目前都有所突破,但沒有取得顯著進展,后面三年要有新的時間表。
下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重污染天氣應對,重污染天氣應對在京津冀已經實現了重大突破,大幅減少了持續時間較長的重污染過程,聯防聯取得實效。其他很多地區還沒有這種聯防聯控。要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度,完善重污染應急啟動標準。
最后就是面源,大家看到在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比較清新,沒有像以前出現揚塵污染很高的情況,這些地區真正把責任壓實到了村、鄉、鎮,治理還是比較到位的。下一步要切實提高城鄉的精細化管理,壓實責任,切實解決秸稈焚燒等面源污染。
專家:“人努力”貢獻占80%以上,“天幫忙”貢獻占20%以下
華夏時報記者:《大氣十條》實施以來,我國環境空氣質量逐步改善,其中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地區改善幅度大、效果明顯,但我也聽到一些聲音,認為是因為氣候條件比較好,風比較大。您認為成效的取得有幾分靠天、幾分靠人?
賀克斌:針對空氣質量改善,網上經常有一個說法叫人努力、天幫忙,用它來簡單概括改善的原因。這個說法我們在研究大氣污染原因的時候,也經常提到,內因是排放,外因是氣象。2016年初,按照國務院要求,中國工程院組織了50多位院士專家,針對《大氣十條》實施頭三年的情況進行了中期評估,當時對《大氣十條》實施的結果做了一個預判,到2017年底全國和重點地區完成《大氣十條》的空氣質量改善的顆粒物濃度降低目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存在兩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北京市要完成60左右,就是PM2.5年均濃度降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難度很大,必須要下決心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全面推進區域聯防聯控;第二個問題,就是冬季的重污染天氣非常突出,必須下大力氣來降低采暖期的重污染峰值。提出這兩個問題以后,也提出了包括散煤治理在內的十條政策和措施方面的建議。
針對評估結果和建議,環保部當時會同了相關部委和省市,加緊研究相關措施。大家可能還記得,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初,我們經歷了一個跨年的長時間重污染過程之后,迅速推出了兩個工作方案,第一個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第二個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在這兩個方案的起草過程中,組織了專家對方案實施效果預評估,我本人也參加了這些評估工作。
當時預評估的結果表明,如果我們假定2017年的氣象條件與2016年的情況基本相當,那么全面落實兩個方案之后,北京市的PM2.5的濃度可以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降到62-65,平均到63微克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氣象條件一樣的話,2017年通過這兩個方案的實施可以基本實現《大氣十條》,包括工程院中期評估提出的難點,就是北京60微克左右。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