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09 09:13
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三)國土空間結構矛盾凸顯。我省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4609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二位。隨著城鄉建設用地不斷擴張,農業和生態用地空間受到擠壓,城鎮、農業、生態空間矛盾加劇。部分地區國土開發強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國土開發過度和開發不足現象并存。
(四)企業主體責任壓實不夠。目前,我省仍有部分工業企業依法達標排放主體責任意識淡薄,超標排放、直排、偷排或漏排等問題依然存在,違法排污損害生態環境事件時有發生。
(五)部分領域環境管理尚顯薄弱。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規范和標準缺乏,管理和監控水平參差不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源不清,污染防治措施不健全,有組織排放管理粗放,與空氣質量改善要求差距較大。各類揚塵源管控依然粗放。各類建材、渣土、粉狀物料貯存、周轉、運輸等環節撒漏問題仍然普遍存在。露天焚燒現象仍屢有發生。農業面源污染排放底數不清。車輛尾氣治理路面執法尚未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生產、銷售不合格油品以及黑加油站點等問題依然存在。非道路移動機械適用范圍廣、型號種類多、流動性強,排氣污染缺乏有效監管。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落實仍存在“梗阻”現象,部門聯動機制不夠完善。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打贏藍天保衛戰部署和山東生態環境保護“13691”系統謀劃,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堅持主要目標與重點任務雙控,堅持環境質量與排放總量雙控,堅持固定源與移動源雙控,堅持源頭防治與末端治理雙控,堅持有組織和無組織排放雙控,以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壓實主體責任,綜合運用法律、規制、市場、科技、文化力量,統籌兼顧,精準施策,合力攻堅,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美麗山東建設步伐。
(二)主要目標。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到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27%以上,全省PM2.5年均濃度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改善目標,力爭比2015年改善35%,臭氧濃度逐年上升趨勢得到明顯遏制;新增2個或以上設區的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省空氣質量優良率不低于6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減少50%以上;設區的市PM2.5年均濃度力爭消除大于60μg/m3高值。7個傳輸通道城市空氣質量各項指標力爭達到國家要求。
四、重點任務
(一)優化結構與布局。
1.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推動鋼鐵、地煉、電解鋁、焦化、輪胎、化肥、氯堿等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7個傳輸通道城市按照國家修訂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對重點區域的要求,壓減過剩產能。加大7個傳輸通道城市獨立焦化企業淘汰力度,全省實施“以鋼定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各級政府負責落實,以下任務措施均需各級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持續實施“散亂污”企業整治。鞏固全省“散亂污”企業整治工作成果,堅決杜絕“散亂污”企業項目和已取締的“散亂污”企業異地轉移、死灰復燃。根據產業政策、產業布局規劃,以及土地、環保、質量、安全、能耗等要求,按照國家的“散亂污”企業及集群整治標準,將“散亂污”企業及集群整治到位。列入清理取締類的,確保嚴格落實“兩斷三清”(切斷工業用水、用電,清除原料、產品、生產設備)的要求;列入整合搬遷類的,按照產業發展規模化、現代化的原則,搬遷至工業園區并實施升級改造;列入升級改造類的,樹立行業標桿,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建立“散亂污”企業動態管理機制,對清單外新發現的“散亂污”企業,按照“發現一起、處置一起”的原則,對用地、工商、環保手續不全、難以通過改造達標的企業予以關停。(省環保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
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新增產能。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堅持“污染物排放量不增”,新增“兩高”行業項目應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減量替代是原則,等量替代是例外”的要求,實施“上新壓舊”“上大壓小”“上高壓低”,新項目一旦投產,被整合替代的老項目必須同時停產。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標的市必須以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不增為剛性約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
大力培育綠色環保產業。壯大綠色產業規模,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開展“節能環保產業強身壯骨”行動,培育一批節能環保領域的骨干龍頭企業和高端產品,推動產業擴規增容、提質增效、集聚發展。積極推行節能環保整體解決方案,加快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社會化監測等新業態。(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
著力調整產業布局。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三線一單”)要求,在總結國家試點經驗基礎上,2018年率先在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7市開展“三線一單”編制工作。2019年年底,各市要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工作,明確禁止和限制發展的行業、生產工藝和產業目錄。(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牽頭)嚴格執行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行業準入條件,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標的地區應制訂更嚴格的產業準入門檻。積極推行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新、改、擴建鋼鐵、石化、化工、焦化、建材、有色等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應滿足區域、規劃環評的要求。(省環保廳牽頭)
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推動實施一批水泥、平板玻璃、焦化、化工等重污染企業搬遷工程;推進7個傳輸通道城市鋼鐵企業采取轉移重組、域外搬遷等方式,實現轉型升級。7個傳輸通道城市禁止新建化工園區,加大現有化工園區整治力度。各地已明確的退城企業,要明確時間表,逾期不退城的予以停產。(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牽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