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09 09:13
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與布局。持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下降10%(由2015年的40927萬噸壓減到36834萬噸以內)。制定實施全省2018—2020年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方案,將全省煤炭消費壓減任務分解落實到17個市。各市要編制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實施方案,明確牽頭部門和責任分工,完善工作機制,協同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嚴格控制新上耗煤項目審批、核準、備案,鼓勵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消費。嚴格控制燃煤機組新增裝機規模,新增用電量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發電和外輸電滿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完善煤炭替代審查制度,制定實施山東省耗煤項目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暫行辦法,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低行業的煤炭減量替代系數。所有新、改、擴建耗煤項目均實行煤炭減量替代,嚴格落實替代源及替代比例。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潔利用的原則,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到2020年,全省電煤(含熱電聯產供熱用煤)占煤炭消費比重達到國家相應目標要求。(省發展改革委牽頭)
加快淘汰落后的燃煤機組。制定專項方案,大力淘汰關停環保、能耗、安全等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優先淘汰30萬千瓦以下的運行滿20年的純凝機組、運行滿25年的抽凝機組和2018年年底前仍達不到超低排放標準的燃煤機組。對關停機組的裝機容量、煤炭消費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允許進行交易或置換,可統籌安排建設等容量超低排放燃煤機組。(省發展改革委牽頭)
強力推進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全面淘汰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淘汰茶水爐、經營性爐灶、儲糧烘干設備等燃煤設施,不再新建35蒸噸/小時以下的燃煤鍋爐。環境空氣質量未達標的市要進一步加大淘汰力度。7個傳輸通道城市基本淘汰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燃氣鍋爐基本完成低氮改造;城市建成區生物質鍋爐實施超低排放改造。2020年年底前,7個傳輸通道城市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15公里供熱半徑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廠全部關停整合。(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牽頭)65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基礎上全部完成節能改造。加大對純凝機組和熱電聯產機組技術改造力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加快供熱管網建設,充分釋放和提高供熱能力,淘汰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散煤。在不具備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條件的地區,現有多臺燃煤鍋爐的,可按照等容量替代的原則建設高效大容量燃煤鍋爐。(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牽頭)
大力推動清潔能源采暖。擴大集中供熱范圍,加強集中供熱熱源和配套管網建設,支持跨區聯片熱電聯產項目建設,以熱水為供熱介質的熱電聯產項目,20公里供熱半徑內原則上不再另行規劃建設抽凝熱電聯產機組;以蒸汽為供熱介質的熱電聯產項目,10公里供熱半徑內原則上不再另行規劃建設其他熱源點。鼓勵擁有技術和資金優勢的企業參與集中供熱熱源和配套管網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牽頭)
堅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確保群眾安全取暖過冬。推進全省散煤治理,優先以鄉鎮或區縣為單元整體推進。將完成電代煤和氣代煤的地區劃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禁止散煤銷售和使用。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7個傳輸通道城市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其他城市也要制定清潔取暖方案,因地制宜推進冬季清潔取暖;到2020年,全省17個市完成省清潔取暖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對暫不具備清潔能源替代條件的山區,積極推廣潔凈煤,并加強煤質監管,嚴厲打擊銷售使用劣質煤行為。燃氣壁掛爐能效不得低于2級水平。加快農村“煤改電”電網升級改造,制定實施工作方案,電網企業要加強與當地政府銜接,統籌推進“煤改電”輸變電工程建設,滿足居民采暖用電需求,鼓勵推進蓄熱式等電供暖。各地對“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應予以支持,統籌協調“煤改電”“煤改氣”建設用地。(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煤炭工業局、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牽頭)做好各類集中式清潔供暖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及排放標準實施的監管工作。(省環保廳牽頭)
按照山東省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8—2020年)要求,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和儲氣設施建設步伐。實施氣化山東工程,除偏遠山區、海島外,基本實現全省天然氣“鎮鎮通”。(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新增天然氣優先用于城鎮居民和大氣污染嚴重地區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重點支持7個傳輸通道城市實現“增氣減煤”。“煤改氣”堅持“以氣定改”,確保安全施工、安全使用、安全管理。(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有序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等可中斷用戶,原則上不再新建天然氣熱電聯產和天然氣化工項目。(省發展改革委牽頭)
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繼續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健全節能標準體系,大力開發、推廣節能高效技術和產品,實現重點用能行業、設備節能標準全覆蓋,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因地制宜提高建筑節能標準,縣級及以上城市規劃區建設用地范圍內新建建筑嚴格執行綠色建筑設計標準。進一步健全能源計量體系,持續推進供熱計量改革,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重點推動全省有改造價值的城鎮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鼓勵開展農村住房節能改造。(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
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實施非化石能源倍增行動計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國家相應目標要求。因地制宜規模化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核電、生物質能、水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到2020年,全省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抽水蓄能發電、核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3338萬千瓦左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到2020年,太陽能、生物質能利用量分別相當于替代1920萬噸、515萬噸標準煤。在具備資源條件的地方,鼓勵發展縣域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及生物天然氣。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全社會用電比重,基本解決棄風、棄光問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牽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