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20 13:58
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來,重慶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強力推進“藍天行動”,實施“四控兩增”(控制工業污染、交通污染、揚塵污染、生活污染,增強監管能力、科研能力)措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18年1—7月,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184天,同比增加13天;PM2.5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1%;重污染天氣為1天,同比減少2天。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精心部署打贏藍天保衛戰。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員大會暨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敏爾書記、良智市長分別對“打贏藍天保衛戰”做了專門強調和部署。市人大常委會聽取市政府關于生態環保工作的報告,并在審議意見中專門就“打贏藍天保衛戰”提出工作建議。市政協通過《社情民意》聚焦柴油車治理、機動車排放檢驗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全市“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積極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建言獻策。
二是加強貫徹落實,層層壓實主體責任。按照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要求,重慶結合實際,制定了《重慶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正在完善《重慶市藍天行動暨貫徹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確立了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及重點工程。圍繞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以實施方案為依據,市政府將年度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分解到38個區縣政府、17個市級部門,推進實施2000余項工程措施。
三是完善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合力。全市建立和完善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環保牽頭、部門協作、企業履責、公眾監督”的齊抓共管機制。市政府定期召開調度會,檢查調度工作進展,研究解決困難和問題;市、區均成立藍天行動督查組,強化巡查督辦。市級有關部門和重點企業通過專題協調、共同發文、聯合行動等方式,建立了一系列工作保障機制,確保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加大資金投入,落實優惠政策措施。實行獎懲并舉的政策引導,嚴格火電環保電價、燒結磚瓦窯關閉補償、鍋爐“煤改清”補助、企業環保搬遷優惠等優惠政策。在水泥、鋼鐵、冶煉等8個行業實行差別化電價標準政策,嚴格落實懲罰性電價政策。
五是強化督查考核,嚴格實行獎懲逗硬。實行“優良天數增加、污染物濃度下降”雙目標考核,并對重點工作任務實行嚴格考評。在縱向上將大氣污染防治年度目標任務納入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的環保內容,在橫向上將市經濟信息委、市城鄉建委、市公安局、市市政委等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強相關市級部門的重點任務納入市級黨政機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運用考核指揮棒促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措施落實到位。
六是實施“四控兩增”,強化污染物減排和管控。第一,突出“車油路企”協同控制交通污染。全市完成機動車排氣年檢89.5萬輛、路檢10.3萬輛、遙測5.2萬輛,整治排放超標的柴油車10588輛,淘汰柴油車7186輛,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車16756輛,其中純電動出租車1303輛,純電動公交車345輛,改造岸電2個。第二,狠抓施工控塵和道路清掃保潔控制揚塵污染。道路灑水量532萬噸,同比增加9.4%。鞏固和建設揚塵控制示范工地329個、示范道路200余條。第三,以升級改造和結構優化為重點控制工業污染。完成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4臺共162萬千瓦,累計完成12臺共526萬千瓦。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企業已完成42家,累計完成303家。實施錯峰生產的燒結磚瓦企業275家、水泥企業31家。燒結磚瓦企業整治已完成546家。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已完成21臺,累計完成5000余臺。第四,通過整治餐飲油煙和露天焚燒控制生活污染。餐飲油煙整治已完成281家。查禁露天焚燒秸稈、落葉、垃圾等違法行為2400余次。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進一步擴大。第五,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增強監管能力。市環保局與市氣象局簽訂環境與氣象合作打贏藍天保衛戰戰略合作協議,發出污染預警2次,組織巡查督查56組共900余人次。開展人工增雨作業42日次,飛機作業10架次,發射火箭彈410枚。第六,強化空氣質量預報和科學分析增強科研能力。開展全市3—7天區域空氣質量預報,推動建立源清單。開展臭氧應對專項行動,發放告知書10368份。編制上報主城區禁放煙花爆竹研究報告,發布餐飲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
下一步,將按照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全市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員大會暨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精心制定落實重慶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細化方案和措施,著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突出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污染源”治理,強化“四控兩增”措施,確保到2020年,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300天以上,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40微克/立方米以內,讓老百姓“看不到黃煙黑煙、摸不到粉塵揚塵、聞不到異味臭氣”,更多感受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