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28 09:45
來源:杭州市政府
(四)規劃目標。
通過二十年努力,全市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下降,區域大氣環境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包括SO2、NO2、CO、O3、PM10、PM2.5等6項主要大氣污染物指標全面穩定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使廣大市民盡情享受藍天白云、空氣清新的好天氣。
到2020年,完成“清潔排放區”地方標準體系框架的構建,推進印染、化工、造紙、水泥、有色金屬等大氣污染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明顯下降。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市區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38微克/立方米以內,桐廬、淳安、建德等3縣(市)PM2.5年均濃度穩定達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市O3濃度升高趨勢基本得到遏制。
到2022年,繼續“清潔排放區”建設,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和產業結構,大氣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市區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內,實現PM2.5濃度全市域達標。
到2025年,實現全市域大氣“清潔排放區”建設目標,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穩定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市區PM2.5年均濃度穩定達標的同時,力爭年均濃度繼續下降,桐廬、淳安、建德等3縣(市)PM2.5年均濃度力爭達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市O3濃度出現下降拐點。
到2035年,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包括 O3在內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指標全面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PM2.5年均濃度達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
三、重點工程
主要包括能源結構調整,燃煤鍋爐、熱電、水泥行業清潔排放改造,重點區域、重點行業VOCs污染治理,產業結構調整,自動監測網絡建設等工程項目。
四、重點領域與主要任務
(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區域環境資源。
1.優化城市布局。
落實“擁江發展”戰略,以錢塘江為發展軸帶,將經濟重心轉移到錢塘江兩岸,培育“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等高新科技園區,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帶、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帶。實現從“三面云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過”的嬗變。
改變“攤大餅”式的城市布局,根據城市總規,以主城(上城區、下城區、西湖區、拱墅區及江干區西部)為中心,將江南城、臨平城、下沙城三個副城以及余杭組團(未來科技城)、良渚組團、瓶窯組團、義蓬組團(大江東新城)、瓜瀝組團和臨浦組團等六個組團打造成衛星城,將主城的教育、醫療、通訊、餐飲、文娛等資源分向周邊衛星城,從而減緩主城人口壓力,改善城區大氣環境質量。
2.保護城市自然本底。
根據城市總規,為避免城市連片發展影響生態、景觀和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在主城、副城與各組團之間,利用自然山體、水體、綠地(農田)等設置6條生態帶,并適時對6條生態帶進行擴展性建設。西南部生態帶,主要包括靈龍風景區—西湖風景名勝區;西北部生態帶,主要包括徑山風景區—西溪風景區;北部生態帶,主要包括超山—半山、皋亭山、黃鶴山風景區—彭埠交通生態走廊;南部生態帶,主要包括石牛山風景區—湘湖旅游度假區;東南部生態帶,主要包括青化山風景區—航塢山—新街綠化產業區;東部生態帶,主要包括東部沿江濕地和生態農業區。
在錢塘江兩岸規劃50米到200米的平行帶狀綠地(道路部分除外),與之垂直的河流、街道兩側增設帶狀綠地。在武林核心商圈、西湖區東側成片的密集居住區、下城區和拱墅區北部區域以及杭州經濟開發區內部的河流湖泊周邊增設環狀綠地,實現“河湖綴市,綠海圍城”的發展目標。
3.建設特色風廊。
根據城市氣候專項規劃,結合我市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偏北風的特點,將錢塘江、苕溪、西湖、湘湖、金沙湖以及杭城周邊山坡地、峽谷以及山隘出口等地列為“干凈”風源,結合當地主導風向、通風能力、通風潛力,在“干凈”風源和城區、工業區等熱中心組團之間研究構建特色的一級通風廊道,并輔以二級通風廊道和空氣引導通道的可行性,從而調整城市熱力結構,緩解城市熱環境。
推進城市氣候專項規劃、城市通風廊道設計等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應用。利用高矮不同的建筑形態帶動空氣流通,高層建筑物裙房宜采用梯級式的形態促進地面行人層的空氣流通及建筑物的透風度。從富陽區到杭州經濟開發區和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以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和奧體博覽城為中心,錢塘江兩岸建筑物的排列和街道布局遵從盛行風方向。
4.優化產業布局。
深入實施“一號工程”,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優勢,加快民營經濟轉型發展。實現產業高端化、低碳化、集約化,深化“畝產論英雄”改革,到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能耗增加值、單位排放增加值年均分別提高4%以上。進一步做強杭州高新開發區、杭州經濟開發區、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積極發展創新型產業和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組團發揮各自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實施項目、總量、空間“三位一體”準入制度,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行業新增產能,根據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現狀,對各區、縣(市)實施特征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全市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禁止新建污染大氣環境的生產性項目,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濱江等六區范圍內原則上不再新建、擴建產生VOCs排放的工業項目。力爭到2020年,工業涉氣信訪重復投訴量比2017年下降30%。到2021年,完成富陽區造紙行業、杭州經濟開發區化工行業、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化纖行業的關停搬遷,打造全市域和諧“廠群關系”。
5.淘汰落后產能。
嚴格落實國家16部委《關于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的指導意見》。明確區域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加大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化工企業,富陽區造紙、化工、冶煉,蕭山區印染、化工企業,建德市化工企業的淘汰、關停、轉型力度。到2020年,先行淘汰小冶煉、塑料造粒(含廢品回收)、小化工等行業企業,對未進入工業園區(產業聚集區)的化工、造紙、冶煉、鑄造、電鍍等重污染行業企業實施“騰籠換鳥”。到2025年,分步實施并完成造紙、印染、化工、建材、電鍍、冶煉等重點高耗能重污染行業企業兼并重組和整合入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工作。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