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4-17 11:22
來源:平頂山市人民政府
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配合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落實單位:各縣(市、區)政府。
(2)逐步推進熱源半徑內燃煤設施關停。推動關停整合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15公里范圍內小煤電、燃煤鍋爐和未完成低氮改造的各類鍋爐。
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
配合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落實單位:各縣(市、區)政府。
40.積極推進建筑節能改造
鼓勵城鎮新建居住建筑執行75%節能設計標準,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到2019年底,全市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45%。進一步健全能源計量體系,持續推進供熱計量改革。試點開展農村房屋節能改造,支持農戶在墻體、門窗、屋面、地面等圍護結構中采用節能措施,降低農村房屋采暖能耗。
牽頭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委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
落實單位:各縣(市、區)政府。
(九)打好監測能力提升戰役
堅持考核環境質量、監管企業排污、提供決策支撐3個導向,構建涵蓋全市工業企業、環境空氣質量的監測監控網絡,嚴厲打擊數據造假,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科技支撐和保障。
41.加快構建工業企業全方位監控體系
(1)強化有組織排放監控。對全市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的涉氣企業進行全面篩查,2019年9月底前,滿足建設標準(含無組織排放治理后,設置集氣罩并配備除塵設施的工業企業)的排污單位,實現在線監控“應安盡安”。其中,火電、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焦化等持有排污許可證的涉氣工業企業,以及35蒸噸/時以上燃煤鍋爐、20蒸噸/時以上燃氣、燃油、生物質鍋爐,全部完成自動監控設施建設。
(2)加強無組織排放監控。2019年9月底前,在全市電力、鋼鐵、水泥、焦化、陶瓷、工業窯爐等行業開展無組織排放監測試點。依據《環境空氣降塵測定重量法(GB/T15265—94)》《大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監測技術導則(HJ/T 55—2000)》的相關技術要求,根據企業(園區)的占地面積、秋冬季的主要氣象條件、企業產塵量,在廠區內重點工段、主導風向下風向按照網格布點法布設降塵收集裝置,定期測定降塵量;按照無組織點位扇形布設的要求在主導風向下風向布設TSP或PM10、PM2.5自動監測設備,動態監控廠區無組織排放情況。
(3)開展VOCs排放監控。構建工業企業VOCs排放監控體系,依據《固定污染源廢氣非甲烷總烴連續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HJ 1013—2018)》,制定VOCs在線監控設備安裝、運行、比對及聯網技術規范;將包裝印刷、工業涂裝、化工等VOCs 排放重點企業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2019年12月底前,安裝VOCs排放自動監控設備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實現現代煤化工等行業LDAR相關無組織排放數據與環保監管部門共享,基本實現涉VOCs重點企業排放監控全覆蓋。
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落實單位:各縣(市、區)政府。
42.進一步完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
2019年底前,全市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設置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 實現市、縣、鄉和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空氣質量監測全覆蓋。加強降塵量監測,全市所有鄉鎮全面布設降塵量監測點位,提高揚塵污染防治監測能力。
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配合單位:市財政局。
43.強化監測監控數據質量控制
(1)開展環境在線監控數據質量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加強對現場端設備的運行維護、監督檢查、比對監測等工作行為的監督,不斷規范自動監控數據的可靠性,嚴防數據造假。對排污單位弄虛作假,運行維護不到位、篡改、偽造、干擾監測數據的,依法從嚴處罰,依紀追究責任。
(2)加強對社會環境監測和運維機構監管。建立健全質控考核與環境監測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立“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嚴厲懲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對不當干預監測行為的,依紀依法從嚴處罰,追究責任。
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公安局。
落實單位:各縣(市、區)政府。
44.加強大氣污染科技支撐
(1)提升綜合觀測能力。2019年底前,完成全市主要氣流通道和重點地區顆粒物及光化學組份綜合觀測網,將大氣科研成果與污染成因解析業務化應用相結合,不斷提高觀測數據挖掘研究能力,為研究區域大氣污染成因、演變及溯源提供基礎數據,為污染控制及治理提供科學導向。
(2)進一步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加強預測預報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各類形式的技術培訓,形成市、縣一體化預測預報作業及會商機制,實現以城市為單位的7天預報能力,開展秋冬季10—15天中長期預報,進一步提升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預測能力,開展重污染管控效果預測和評估技術研究,充分發揮市、縣重污染應急聯動執行技術支撐作用。
(3)提升大氣污染防治干預能力。加強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衛星及長航時無人機遙感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大氣污染氣象條件評估和減排效果評估。開展人工增雨(雪)改善空氣質量科學試驗與研究,評估人工影響天氣干預空氣質量效果。
(4)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能力。鼓勵各縣(市、區)依托專業技術部門,開展大氣污染成因、污染治理和達標規劃研究,開展“一市一測”“一企一策”及行業控制標準、行業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科技攻關;充分利用科學家團隊跟蹤技術服務力量加強污染治理科學性指導,為全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科技支撐。
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氣象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