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8-29 10:31
來源:嘉興市人民政府
對電廠、鋼鐵、水泥企業等高架源,從區域層面統一協調應急響應措施。對移動污染源,重點調控老舊車、柴油車等高排放車輛,區域內協調實施統一的機動車限行措施。對低矮面源,重點調控和監管排放控制措施落后的企業,提升燃煤鍋爐減排效率。對露天焚燒、露天燒烤等日常管理的污染源,在重污染期間加強監管力度。鼓勵探索行業或企業輪流停產,試行應急減排的排污交易制度。
加強應急措施動態決策管理。完善與周邊地區的合作與聯動機制,提高應急反應速度和能力。重污染天氣高發季節,加強城市相關應急物資儲備,做好企業停限產準備。充分發揮應急指揮部作用,確保應急措施落到實處。應急期間實施各單位自檢自查與指揮部執法檢查相結合的監督方式,對未按規定落實應急措施的,依法追究責任。建立區域重污染應急動態監管平臺,接入區域各政府及相關部門平臺,有效支撐重污染天氣應對和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的數據信息共享、污染趨勢預判、污染物成因解析、決策會商、預案制定、減排效果評估和信息發布等工作。平臺依據預測污染等級,自動生成“指揮中心-主管部門-相關企事業單位”多級應急方案,動態監控應急措施執行情況,及時調整應急響應措施,確保重污染天氣狀態下的社會秩序正常。
實施季節性污染排放調控。開展秋冬季PM2.5污染調控,實施重點排放行業冬季(11月~次年2月)強化減排。研究制定水泥建材、化工等行業錯峰生產方案。結合排污許可證發放,力爭將重點行業冬季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全年平均排放水平的70%以下。探索開展夏秋季O3污染調控,以遏制O3污染為目標,制定實施夏秋季(5月~9月)涉O3污染行業錯峰生產方案。制定實施火電等高架源區域NOX管控方案,實施石化、化工、涂裝、油墨印刷、油品儲運等行業限產限排的VOCs強化減排方案。
34. 積極參與區域協同控制。
加強與環杭州灣各市及周邊城市,特別是杭州、湖州、上海、蘇州、無錫、南京等城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共享區域大氣環境信息,在優先控制本地源的基礎上,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做好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在移動源監測方面,建立機動車環保信息管理平臺,實行長三角地區有關部門數據共享,提高機動車排氣監管信息化水平。在區域大氣污染治理、預警預報、重污染天氣應急等方面形成聯動工作模式,推進區域形成“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管”聯動體系。加強聯合執法、跨區域執法和交叉執法,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環保聯合執法機制,規范環境監察執法行為,加大區域環境執法力度,協商解決跨界大氣污染糾紛,建立定期聯合執法制度,統一環境執法標準。
35. 推進大氣環境信息公開。
構建統一管理、全面聯網、面向公眾、社會公開的大氣環境信息發布平臺。在2020年,建設一套完整的環境信息數據庫,以更加精細和智能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推動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應用信息化手段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服務。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擴大信息公開范圍,規范信息發布模式,提升信息公開的時效性和權威性。
完善環境信息公開機制,全面推進大氣環境信息公開。及時、準確發布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信息,適時發布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信息。開展一系列“互聯網+環保”行動,建立大氣污染源時空分布數據庫,實現污染源監控數據與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匯總以及其他外部監控資源的接入,推進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的共享、公開及輿情監控。建立重污染行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制度,督促重點排污單位及時、準確公開排污信息。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責令公開,處以罰款,并予以公告。生態環境部門及時公開污染源監測、排污費征收、環評審批、監察執法、環境應急等環境監管和執法信息,定期向媒體以及發展改革、財政、行業主管、資產主管等部門通報企事業單位環保違法行為查處結果以及掛牌督辦案件整改等情況。
積極通過政府網站、公報、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公開大氣環境信息,積極引導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自覺落實污染防控與治理主體責任。強化全民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公眾參與環保。加強政府網站、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新媒體建設,充分利用新媒體互動功能,更及時、便捷地與公眾互動,做到“聽”民聲、“答”民疑、“解”民憂。加強信息公開、暢通舉報渠道,創設有利于公眾參與監督的各種載體。加強對環保社會組織、志愿者服務隊伍的扶持,強化民間環保隊伍力量,積極引導民間環保隊伍參與大氣污染的監督與防治。同時加大資金投入,通過環境熱線、環保有獎舉報等方式,引導社會公眾、新聞媒體廣泛參與。
36. 加強大氣環境科研能力建設。
加強大氣環境科研隊伍建設,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和人才發展規劃,加強科技人員培訓和國內外交流合作,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大氣環境科技創新人才。同時加強與國內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合作,積極發展大氣污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組建一支集污染成因研究、重污染過程防控和空氣質量保障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穩定團隊。
提高大氣環境管理精細化水平。構建全面、準確、更新及時的高分辨率城市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將源解析工作和排放清單編制業務化。開展大氣重污染監控及預警技術體系研究,提高對持續污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形成精準化空氣質量預報模式和重污染分級預警體系。開展大氣環境容量研究與評估,構建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大數據平臺,逐步構建重污染天氣應急與大氣污染治理綜合決策大數據技術應用系統。開展全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編制及實施工作。提升環境管理的定量化、精細化水平,切實保障科學、精準、高效治污。
推動空氣污染成因研究。結合大氣污染防控需要,開展以細顆粒物為重點的源排放清單、主要污染物(O3、NOX、VOCs、NH3等)來源解析、污染成因、傳輸通量研究。針對當前薄弱環節,積極開展灰霾、O3污染形成和控制機理以及可達性目標、VOCs污染防控、重點行業二次顆粒物治理等重大環境問題研究,增加相關領域科研經費支持,建立相應污染源數據庫和信息系統,詳細摸清污染物來源構成、遷移變化和擴散規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