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16 09:14
來源:江蘇省政府
6.能源合作繼續深化。在積極利用省外煤炭、油氣資源的同時,跨省送電持續增長,建成四川錦屏—蘇州特高壓直流送電工程,省外最大受電電力由2010年881萬千瓦,增加到2015年1559萬千瓦,占全省最大用電負荷的比重由13.8%上升到18.2%,省外凈受電量由2010年365億千瓦時,增加到2015年693億千瓦時,占全省用電量的比重由9.4%上升到13.5%。新疆廣匯LNG一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設,徐礦集團參與錫盟外送電源項目、協鑫集團參股濱海LNG接收站項目等,均取得重要進展。
(二)存在問題。
我省經濟規模大,能源資源稟賦少,環境承載能力弱,人均用能基數高,面臨的挑戰非常嚴峻。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個依然存在,三個勢在必行”。一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保供壓力依然存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控風險各項措施逐步落實,全省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用能比重和品質要求明顯提高,保障供給仍然是能源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二是資源對外依存加劇,短缺風險依然存在。雖然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步伐加快,走在全國前列,但電量占比小,替代能力弱。92%以上的煤炭、94%以上的原油、99%以上的天然氣依靠外部,加之儲備能力較為薄弱,導致長期保供形勢嚴峻、任務艱巨。三是環境約束繼續凸顯,綠色發展勢在必行。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相繼實施,能源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不斷提高,要求我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擴大天然氣利用,優化利用區外來電,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加快能源綠色發展進程。四是產業結構依然偏重,提升效能勢在必行。雖然2015年形成“三二一”產業結構,但二產內部重工業比重大,能源消費強度達到一、三產業的5倍左右。雖然能耗強度位居全國第五,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以上,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2—4倍的差距。倒逼產業轉型,持續提高能效,是確保我省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徑。五是體制約束有待破解,深化改革勢在必行。能源行業行政壟斷、自然壟斷、競爭性壟斷和無序競爭現象并存,電價、氣價、熱價定價機制亟待完善。雖然當前國際油氣價格大幅下滑,但因改革相對滯后,導致天然氣利用受阻,供熱價格倒掛,制約熱電聯產發展,影響燃煤鍋爐整治。深化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成為推進能源發展的必然路徑。
(三)面臨形勢。
從全球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增長乏力、復蘇曲折,國際能源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圍繞能源市場、創新變革的國際競爭仍然激烈,“五化”趨勢明顯。一是市場供求寬松化。非化石能源、非傳統能源快速發展,成為能源供應新的增長極。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潛在增長率下降,能源需求增速放緩,全球能源供應能力充足,價格將較長時間低位運行。二是能源格局多極化。發達國家能源消費趨于穩定,世界能源消費重心繼續東移,亞太地區仍為推動能源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非常規油氣開發成本進一步降低,中東地區“一極獨大”的優勢趨于弱化,中東、中亞、俄羅斯、非洲、美洲多極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三是能源結構低碳化。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簽署生效,進一步加快了世界能源低碳化進程,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逐漸成為世界能源發展主要方向。2030年,天然氣有望成為經合組織國家第一大能源,歐盟可再生能源占比有望超過27%。除少數國家逐步棄核外,主要核電大國和無核國家仍將核電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四是能源系統智能化。能源科技創新加速推進,以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能源生產消費新模式不斷涌現。智能電網和“互聯網+”智慧能源加快發展,分布式供能和智能化管控加速應用,越來越多的用能主體參與市場交易,“人人消費能源、人人生產能源”的市場關系新形態正在形成。五是國際競爭復雜化。全球供求持續寬松,導致國際競爭焦點從重要資源掌控權、戰略通道控制權,向資源定價權、貨幣結算權、技術標準主導權拓展。能源之爭將更加持久、廣泛地表現為國際政治、軍事、貨幣之爭,此消彼長、相互輪回將更加頻繁。
從全國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邁入新常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結構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要求能源行業在保障有效供給的同時,深化兩項改革,推進兩個轉換,加快雙重更替。一是加快能源結構雙重更替。“十三五”時期,是2030年左右實現全國碳排放達峰目標的關鍵奠基期,也是全國煤炭消費的峰值平臺管控期。國家將加快非化石能源發展、天然氣開發利用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步伐,推動油氣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雙重更替”進程。二是推進能源發展動力轉換。傳統能源資源耗費多,環境影響大。新常態下,傳統耗能產業尤其是高耗能產業增長乏力,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中心、現代制造業等新產業、新業態以及新城鎮、新農村成為用能新需求,綠色低碳、智能高效成為能源供給品質新要求。科技、體制、模式創新不僅推動能源清潔化、智能化,也將催生能源新產業、新業態。三是推進能源系統形態轉換。隨著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中低速風能、高轉化率太陽能技術、設備、材料的突破和商業化應用,電力、油氣改革的不斷深化,長期形成的集中開發、遠距離輸送的布局特征和系統形態正在發生變化。電力、油氣等主要能源系統將由單純宏大轉向宏觀與微觀并存。新增用能將更多地依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分布式供能系統來滿足。四是深化能源領域兩項改革。能源布局、結構不合理,價格關系未理順,發展機制、交易機制不健全,監管方式不科學、手段不完備、效果不到位,成為制約能源發展的重要因素。以電力、油氣為重點,深化改革、破除阻礙,將成為加快能源變革,建設“有法可依、政企分開、主體規范、交易公平、價格合理、監管有效”新體制的主要推動力。
從全省看,要在準確把握國際國內能源發展大趨勢、大方向的基礎上,針對省情特征和突出矛盾,緊扣能源變革主線,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安全供給底線。一是統籌能源供給和消費。既把保障供給作為能源改革發展的基本任務,努力保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對能源提出的剛性合理需求,也要把堅決控制能源消費作為能源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加強需求管理,推動能效突破,逐步建立需求引導供給、供需雙向互動的自適應平衡機制。二是統籌省內資源和省外來源。針對“資源小省”實際,既把安全穩定、清潔高效利用煤炭和加速發展非化石能源作為能源發展的工作重心,也要把積極穩妥利用國際油氣資源和省外電力資源作為調整結構保障供應的重大舉措,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全方位深度開放之下的安全發展。三是統籌合理布局和發展時序。貫徹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結合用電負荷與環境容量逆向分布特點,既調整增量布局,更優化存量結構,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集成應用分布式能源。四是統籌能源發展和環境改善。把能源發展與大氣、土壤、水污染防治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安全生產底線,堅守生態保護和耕地保護紅線,積極推進能源科技進步,持續開展煤電節能減排改造,努力開創綠色低碳發展新路。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