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16 09:14
來源:江蘇省政府
加強干支管網建設。按照“蘇南適當加密、蘇北形成網絡”的思路,配合西氣東輸、川氣東送、俄氣南下、海上LNG四大氣源通道,建設“五橫八縱”干線輸氣網絡。強化干線支撐,重點建設中俄東線江蘇段、青島—南京等輸氣管道,加快推進南通(海門)—蘇州(太倉)過江管道建設。強化跨省聯絡,重點建設江蘇沿海管道及其輻射安徽、河南的橫向支干線等,發揮沿海LNG接收基地立足江蘇、服務長三角、輻射中部省份的作用。同步推進寧蕪復線、啟通管道,川氣東送配套高淳—溧水、江陰—武進、吳江—昆山、武進—馬山支線以及天然氣電廠專用支線等支線管網建設,實現天然氣管網縣區全覆蓋。到2020年,累計形成全省天然氣主干管網3400公里。
加強儲備體系完善。利用鹽穴等地下空間、LNG接收站配套貯罐、天然氣管道加壓儲氣、城市配建應急儲備設施等,構建多載體、多形式天然氣儲備體系,建成長三角應急儲氣調峰中心。加快建設金壇儲氣庫群,盡快建成20億立方米儲氣能力。規劃建設淮安趙集、淮安楚州、鹽城朱家墩、丹徒榮炳等地下儲氣庫,新增設計儲氣能力約70億立方米。依托沿海LNG接收基地,在連云港、濱海、如東和啟東新增約200萬立方米大型LNG儲罐。鼓勵建設城市調峰設施,形成5200萬立方米儲存能力。
4.電力輸儲體系。堅持電網與電源統一規劃、協同發展,優化電網布局和電力潮流,強化調峰能力和民生保障,加快建設安全可靠、開放兼容、清潔環保、經濟高效的智能電網。
完善主干電網。適應錫盟—泰州、晉北—南京等跨省特高壓輸電工程建成投運的新情況,對外銜接華東電網,對內協調支撐電源,加快蘇北及沿海地區負荷發展熱點地區500千伏變電站布局和降壓能力建設,加強蘇中地區銜接特高壓500千伏電網配套工程建設,優化蘇南500千伏電網結構。到2020年,形成“六縱七橫”500千伏網格結構。
優化分區電網。按照合理規劃潮流方向、有效控制短路電流、努力實現均衡供電的要求,優化分層分區運行,強化區間互濟備用,構建220千伏環網結構,提高重要電源及時接入、區間事故即時支援和用電負荷即時轉供能力。到2020年,全省28個220千伏電網片區實現互聯分布、協同運行。
強化配電網。立足供電可靠性、配電智能化、服務均等化,加快實施配電網特別是中心城區和農村電網改造,同步提升標準、技術、裝備,加快形成強簡有序、標準統一、智能高效的配電網。開展中心城市核心區高可靠性示范建設,提高故障自動檢測、隔離和網絡重構自愈恢復能力。加快新一輪農網改造,建設金壇等美麗鄉村配電網示范區,全面解決“低電壓”、“卡脖子”、戶均供電容量低、安全隱患多等歷史問題,到2020年,農村地區供電可靠性達到99.93%以上,年均停電時間下降到6.13小時以下。
增強調峰能力。把調峰、儲能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增加利用區外水電的同時,堅持抽水蓄能、燃機調峰和非水儲能裝置相結合,多式并舉,增強電網運行協調性、穩定性。按期建成溧陽抽水蓄能電站(150萬千瓦),加快句容(135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快推進連云港(120萬千瓦)抽水蓄能項目前期工作并開工建設。結合鹽穴空間資源和地區電網調峰需求,開展地下鹽穴壓縮空氣調峰儲能試點。統籌兼顧片網調峰和控減煤炭需要,重點在峰谷差大、煤炭消費基數高、氣源有保障的地區有序適度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完善電價政策,鼓勵電動汽車低谷充電。實施煤電靈活性改造與運行工程,提高30萬千瓦級煤電機組深度調峰能力。結合車用電池退役再利用,努力構建以抽水蓄能為主、電池蓄能為輔的多模式電能儲備體系。
(三)嚴控煤炭消費總量。
堅持節約優先,強化政策引導和制度約束,積極控減能源和煤炭載荷,保障合理用能,激勵節約用能,淘汰落后用能,提高清潔用能,加快推進社會用能方式變革,持續提高能源行業生態貢獻。深入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方案》,加快實施煤炭消費等量減量替代,加大散煤整治力度,持續壓減非電行業用煤,逐步提高電煤占比,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費量減少3200萬噸,電力行業煤炭消費占煤炭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
1.同步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建立分解落實機制。把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強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建立分解落實機制,強化監督檢查。統籌兼顧經濟發展階段、能源消費總量、單位能源產出效率、單位面積能耗強度和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建設要求,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分解下達各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和年度控制要求。將能源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指標執行情況,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考核。
積極加強源頭管控。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強力推進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到2020年,壓減粗鋼產能1750萬噸、水泥產能600萬噸、平板玻璃產能800萬重量箱。嚴格執行高耗能和產能過剩行業產品能耗強制標準,扎實推行節能評估審查機制。不斷加強重點行業能效管理和重點企業節能監察,提高用能設備能效水平。通過綜合采取經濟、行政、法律和技術手段,從源頭上積極削減和有效管控能源需求,確保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3.4億噸標準煤以下,力爭控制在3.37億噸標準煤左右。
2.大力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行動。
建立目標分解考核制度。制定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削減煤炭消費總量專項實施方案》,把控制煤炭消費、實現持續削減作為控制能源消費、調整能源結構的“重中之重”,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防治行動考核,將減量控制目標分解至各設區市,同步開展年度考核和預測預警。
逐步提高減量標準。按照《江蘇省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方案》,制定實施電力行業和非電行業煤炭等量、減量替代管理辦法。嚴格控制煤炭消費增量,對所有新建、改建、擴建耗煤項目一律實行減量替代或等量替代。對非電行業新增煤耗,一律實施1.5倍減量替代(其中鋼鐵、水泥行業2倍減量替代),上一年度全省空氣質量排序較差的前4個市,實行2倍減量替代;電力行業在等量替代的基礎上,逐步實行減量替代。將煤炭減量替代或等量替代作為能評的重要內容,不符合標準的,不予出具能評報告,不得開工建設。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