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16 09:14
來源:江蘇省政府
——積極促進光熱多形式利用。組織開展光熱發電示范工程建設,推進光熱發電、儲能材料協同發展,培育形成自主化技術體系和產業化發展能力。全面實施《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推動新建住宅、賓館、醫院等公共建筑統一設計、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普遍采用光熱利用技術。鼓勵光伏、光熱系統集成化設計、模塊化裝配、嵌入式應用。到2020年,光熱利用力爭達到160萬噸標準煤。
專欄4能源綠色發展創新示范
加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區建設。鼓勵新能源示范城市(工業園區)及綠色能源示范縣等局部區域,通過風電、光伏規模化發展以及屋頂光伏等分布式發電等途徑,滿足區域用電、供熱、取暖和制冷等各類用能需求,實現各種新能源之間以及新能源和常規能源的生產體系深度融合,提高區域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到2020年,積極推動東臺國家沿海高比例清潔能源綜合示范區、揚中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力爭部分新能源示范城市(工業園區)或綠色能源示范縣等局部區域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50%以上,努力打造5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區。
加快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示范省建設。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安全發展核電,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有序消納區外可再生能源電力,努力提高新增能源消費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增量中可再生能源增量(含區外來電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力爭達到20%以上,力爭建成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示范省。
擴大利用生物質能。按照因地制宜、綜合利用,政府扶持、市場驅動的思路,突出農村秸稈、城鄉生活垃圾、工業有機廢水和城鄉生活污水處理,積極推進生物質能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多元化發展,努力形成具有較大規模、較高水平的新型產業。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150萬千瓦。
——推動生物質能多種方式利用。鼓勵生物質發電、制氣、液化、造粒利用。在農作物主產區和農林生物質資源豐富的地區,有序布局建設裝機規模與資源總量相匹配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在滿足環保條件的前提下,結合城鄉生活垃圾集中處置,合理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和垃圾填埋氣發電。在畜禽規模化養殖地區,全面推進畜禽糞便氣化發電。加強技術指導和專業化服務,發揮戶用沼氣設施作用。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結合村莊整治、新農村建設,發展規模適度的集中式秸稈氣化工程,支持小規模分散型生物質氣化發電及多聯產綜合利用項目,符合天然氣標準的,支持納入城鄉天然氣管網。支持發展秸稈成型燃料,推廣符合排放標準的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替代燃煤鍋爐。
——推動生物質能梯級綜合利用。按照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環境友好的思路,推動生物質能循環利用,延長產業鏈。結合制定、修編區域熱電聯產規劃,支持建設生物質熱電聯產,加快發展公共熱源。在繼續發展生物質直燃發電、生物質成型燃料直燃供熱的同時,鼓勵以秸稈等農林剩余物為原料,采用熱化學工藝制備纖維素乙醇等液體燃料。開展生物質梯級綜合利用試點,推動生物質能源化利用從單一原料和單一產品,向原料多元化、產品多樣化方向轉變。
2.著力實施終端用能清潔替代。在著力發展省內、加力利用省外可再生能源的同時,聚焦天然氣和電能替代,持續提高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和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
積極擴大天然氣利用。優化交通用能結構,實施車船“油改氣”工程,建立完善加氣設施布局,推動公路客貨車輛和內河、長江船舶使用LNG燃料。優化工業用能結構,鼓勵工業企業以天然氣替代煤炭、柴油、燃料油,推進工業燃煤鍋爐改為燃氣鍋爐或燃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鼓勵發展天然氣分布式供能系統。優化居民用能結構,繼續加大居民和公共服務等民生領域用氣保障力度,全面消除民用散煤。到2020年,全省天然氣利用量力爭達到350億立方米左右。
專欄5車船“油改氣”工程
內河船舶油改氣。統籌兼顧氣源供應和航運發展,著力推進標準完善、船舶改造和站點建設,按照“先示范引領、后推廣應用,先京杭運河、后其他內河”的路徑,以干線航道為重點,建成船用LNG加氣站89座,初步形成與內河航運發展相協調,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船用LNG加氣服務體系,先進適用、較為完備的標準規范體系。
高速公路油改氣。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和交通網絡設施布局,兼顧已有公路LNG加氣站服務能力,以線布站,以站帶面,覆蓋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客運樞紐和物流場站,建設車用LNG加氣站286座,形成協調經濟和社會效益、適應我省公路客貨運輸LNG車輛發展和能源消耗需求,布局合理、競爭有序、保障有力的道路LNG加氣站服務體系。
積極推動電能替代。以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高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占電力消費比重、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為目標,結合不同電能替代方式技術經濟特點,制定電能替代實施方案,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逐步擴大電能替代范圍,形成清潔、安全、智能的新型能源消費方式。工業領域,以金屬冶煉、玻璃制造、服裝印染、木材加工等用熱行業為重點,加快推廣蓄熱式和直熱式工業電鍋爐、電驅式皮帶運輸和電驅動吊機,推進“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直接壓減煤炭和燃油需求。交通領域,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加快發展船舶岸電系統和推廣電驅動、氣驅動裝卸技術應用,建設空港陸電和場內車輛“油改電”示范工程,大力實施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行動。建筑領域,對熱力管網覆蓋范圍之外的醫院、學校、商場、辦公樓等公共建筑,加快推廣蓄熱式電鍋爐、熱泵和電蓄冷技術,鼓勵建設地源(水源、污水源)熱泵供熱(制冷)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系統。農業領域,重點推廣糧食電烘干、農業溫室大棚熱泵和電熱膜、禽類繁殖電暖孵化、電制茶等技術。居民生活領域,重點推廣碳晶采暖等高效電采暖技術和熱泵熱水器、熱泵輔助加熱、電輔助太陽能熱水器適用技術;在城市居民小區試點蓄熱電鍋爐、熱泵技術,推進新型集中供熱,推廣燃氣分戶采暖應用。到2020年,電力消費(按供電標煤計算)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55%左右。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