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2-25 09:33
來源:生態環境部
三是構建科學全面的評價標準體系,不僅修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還要同步修訂配套的監測、評價等技術規范,整體提升大氣環境質量管理水平。
謝謝!
多措并舉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污染問題(答問七)
南方都市報記者:近年來,噪聲污染、餐飲油煙、惡臭異味已成為人民群眾反映越來越強烈的一類環境問題,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的“要下大氣力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問題”。請問生態環境部在解決噪聲污染、餐飲油煙、惡臭異味問題上有哪些考慮和打算?謝謝。
李天威:感謝你的提問。噪聲、餐飲油煙、惡臭,這些老百姓家門口的污染跟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連,我感覺解決起來有兩難。
一是這些問題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直接利益,涉及到的主體多樣,監管部門職能交叉,管理難。
二是這些污染具有瞬時性、局域性的特點,監測數據與群眾的實際感知存在“時差”,標準的認定跟老百姓的體驗也有“溫差”,不僅執法難,技術上、手段上也很難。
所以近年來,我們為了解決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問題,我們會同相關部門持續落實“《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的行動計劃》。
一是堅持民生為本。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開展噪聲治理“千件萬戶”投訴典型案件調度,一共調度了1600多件,受益群眾50多萬人。推動打造“消除雜音、睡的安心”的寧靜小區,全國目前已建設完成寧靜小區2132個。推廣“靜音車廂”,在京滬、京廣等鐵路線路已有99列靜音列車在飛馳。
二是堅持制度強基。指導地方進一步明確噪聲污染防治的監管職能,全國338個地級市(不含三沙市)中已經完成了283個。近20萬家工業企業已經實現了噪聲“持證排污”,年內全部28萬家工業企業將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北京、江蘇等11個省份劃定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超過了860平方公里。
三是堅持科技賦能,推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完成了4005個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實施城市噪聲地圖應用試點,配套建設監測設備300余套。定向音響、多功能智能桿等設備在社會噪聲污染防治方面的應用已經較為普遍,基坑氣膜、低噪聲施工設備等技術在降低建筑施工噪聲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對于餐飲油煙、惡臭異味擾民的問題: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在《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等多項重要文件中都提出了推動解決餐飲油煙、惡臭等群眾身邊環境問題的措施和要求。同時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推動餐飲油煙、惡臭標準的制修訂,使解決投訴問題有法可依。
二是強化幫扶指導,持續組織開展重點問題的督辦,定期調度重點投訴的辦理情況,督促地方及時解決問題,指導地方建立本地區的督辦機制,針對急難問題及時組織專家進行現場幫扶。2024年篩選了61個群眾投訴較為集中的問題進行督辦,根據相關數據,案件投訴的數量從5000余次下降到200次左右,惠及約20萬人。
三是強化宣傳引領,我們組織建設典型案例庫,收集了全國211個餐飲油煙、惡臭污染防治的典型案例,通過網絡、報刊、圖書等形式開展宣傳,給地方政府和企業因地制宜的開展工作做好宣傳和指導。
接下來,我們會把噪聲、餐飲油煙、惡臭這些老百姓家門口的煩心事作為我們的心頭事,持續的優化、強化上述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積極的固化、謀劃能落地、好操作、有成效的制度機制,努力把老百姓家的事辦到家。
謝謝。
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答問八)
瞭望記者: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的指導意見》,能否介紹下文件的亮點,有哪些新的部署和要求?
李天威:謝謝你的提問。一直以來,危險廢物都是環境風險防控的重點領域,也是生態環境部門監管的重點。為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效能、優化利用處置方式、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以推進全過程信息化環境監管和嚴格管控填埋處置量占比為抓手,提出了未來五年的工作目標,要求到2026年,全國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到2027年,全國危險廢物相關單位基本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占比穩中有降;到2030年,全國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占比控制在10%以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指導意見》從“收”“用”“建”“管”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工作措施,我挑取一些重點向大家做個簡要介紹。
在“收”的方面,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危險廢物規范收集轉運效率,遵循就近原則,不鼓勵大規模、長距離轉運處置危險廢物。特別是針對小微企業,要深化危險廢物收集試點,推行“網格化”收集模式,明確廢物種類、服務對象和服務地域范圍,推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應收盡收。針對醫療廢物,優化偏遠地區收集處置方式,依托較大的醫療衛生機構設置轉運點,集中收集小型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廢物,推廣“小箱進大箱”模式。
在“用”的方面,《指導意見》強調要促進危險廢物再生利用,推廣危險廢物利用先進技術,推動健全危險廢物循環利用體系。深化“無廢集團”“無廢園區”建設試點,引導有條件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工業園區內部共享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推動危險廢物“點對點”定向利用,簡化手續,減輕負擔。
在“建”的方面,目前我國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存在不平衡問題,廢礦物油、廢鉛蓄電池、醫療廢物等傳統危險廢物處置能力總體充足,生活垃圾焚燒飛灰、部分廢鹽等特殊類別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不足。針對這個問題,《指導意見》要求開展危險廢物產生量與利用處置能力匹配情況評估,統籌規劃建設特殊危險廢物處置設施,補齊不平衡短板。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定期發布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建設狀況公告,引導經營主體理性投資,提高設施利用效率。完善處置結構,新建危險廢物單套集中焚燒處置設施處置能力原則上應大于3萬噸/年。
在“管”的方面,強化危險廢物填埋處置環境監管,逐步限制通過利用、焚燒等處理方式可減量的危險廢物直接填埋。強化危險廢物信息化環境管理,充分運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緊盯產生、轉移、利用處置等三個環節,推進危險廢物產生單位“五即”規范化建設(推行危險廢物即產生、即包裝、即稱重、即打碼、即入庫),強化危險廢物從產生到處置的二維碼全過程跟蹤信息化管理。《指導意見》強調推進分級分類管理,構建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底圖”,明確環境風險防控的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領域,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