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持續優化能源結構
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堅持外送與就地消納并重,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除民生熱電和電力外送調峰火電外,不核準新建純凝燃煤機組,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資源開發有序、企業投資有收益、電源出力有空間的發展局面。依托風光電項目開發,積極推進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建設區域性風光電設備質量檢測中心。開展不同類型的電池儲能試驗示范工作,減少新能源出力波動、提高儲能經濟性。充分發揮西北電網內各省水電、火電資源配置優勢和風光電發電的錯時特性,提高調峰調頻效率,集中解決新能源出力水平低的問題,推行輔助服務補償,實現新能源高質量發展,電源與電網間、不同電源間協調發展。
(一)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
1.科學發展風電。加大全省風能資源詳查力度,組織開展風電場資源評估和規劃編制工作。堅持集中開發與分散開發并重,建立適應風電發展的電力調度和運行機制,提高風資源利用效率,強化風電出力預測獎懲機制。根據消納情況和國家政策,適時啟動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二期電場項目;在落實消納市場的基礎上,規劃論證河西地區其他風電基地;在風能資源豐富、距離負荷中心近、電網結構相對較強的白銀、慶陽及甘肅礦區等地,推進風電規模化開發建設。積極推動定西、天水等地分散式風電場建設。結合風能資源配置,引進能源密集型產業和風電設備制造項目,完善風電設備制造產業鏈;在距離風電場較近的城鎮,探索建設風光儲聯合示范工程,拓展風電就地消納的途徑。到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1400萬千瓦。
專欄6“十三五”時期新開工風電項目
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外送風電項目、通渭風電基地項目、河西風光互補發電基地風電場項目、中東部地區年度計劃內分散式風電場項目。
2.有序發展太陽能發電。依托河西及中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利用既有輸變電設施就近發展光伏發電、就近接入消納的同時,擴大太陽能集中開發利用規模,協調光電場布局與電力送出通道規劃與建設時序,有序推進敦煌、嘉峪關、高臺等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增強風電和光電出力時段的互補性,適當平衡風力發電的間歇性。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金塔等光熱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展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建設光熱發電基地,加強光熱發電在城市供暖等方面的系統化應用。深入實施光伏進萬家工程,利用工廠企業、物流中心、學校、醫院、車站及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屋頂可利用面積,開展不同類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增強分布式光伏發展利用的規范和有序性。因地制宜推進光伏扶貧工程,積極探索光伏扶貧模式,不斷增加貧困戶收入。通過競爭方式配置資源,不斷引入光伏發電先進技術與設備制造項目,提高光伏產業整體競爭力。全面推進敦煌、武威、金昌等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創建新能源使用比例高、電源建設與電網調度協調發展、各具特色的示范模式,促進區域內煤電使用比例大幅下降,實現新能源智能調度、友好接入。到2020年,全省光伏裝機達到1100萬千瓦。
專欄7“十三五”時期新開工太陽能發電項目
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外送光電項目、河西地區其他光伏發電基地、中東部地區年度計劃內分散式光伏電站項目、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光伏扶貧項目。
3.穩步有序推進水電開發。深入論證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功能定位、庫區淹沒、移民和征地損失、社會穩定性影響、生態影響等問題,堅持推進多級(四級)低壩開發方案。堅持生態優先,在進一步研究論證玉門、肅南抽水蓄能電站可行性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前期工作,及時啟動建設。加強水電資源開發的規劃管理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控制小水電開發,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功能區內禁止新建水電項目,嚴格水電建設程序管理和運行監督,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減少對庫區周邊建筑物危害;確保生態流量的下泄,保護河道生態環境。到2020年,力爭水電裝機達到950萬千瓦左右。專欄8“十三五”時期開展前期工作或推動開工的水電項目黃河黑山峽河段紅山峽水電站項目、黃河黑山峽河段五佛水電站項目、黃河黑山峽河段小觀音水電站項目、玉門昌馬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肅南大孤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張掖盤道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
專欄8“十三五”時期開展前期工作或推動開工的水電項目
黃河黑山峽河段紅山峽水電站項目、黃河黑山峽河段五佛水電站項目、黃河黑山峽河段小觀音水電站項目、玉門昌馬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肅南大孤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張掖盤道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
4.積極發展地熱能和生物質能。加快推進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在天水市和定西市等一些有資源優勢的地區,創建一批以地熱供暖為主的示范基地、示范小區;建立健全地熱能開發利用產業體系,為地熱能開發利用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科學開發、引進、種植與甘肅氣候環境條件相適宜的能源作物,適度發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質直燃發電。積極推進莊浪、玉門、迭部等綠色能源示范縣(市)、鄉鎮建設,力爭通渭、清水等縣區列入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全面提升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編輯: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