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11 13:48
來源:泰州市人民政府
加強出租車污染防治,鼓勵定期更換三元催化裝置。2020年,柴油貨車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總量比2017年下降15%。(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公安局)
嚴厲打擊銷售不達標非道路移動機械的違法行為。(牽頭單位:市工商局;責任單位:市環保局、交通運輸局、住建局、農委、水利局、經信委)
2018年底前,劃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適時增加禁用機械種類,擴大禁用區域范圍,提高管控要求,嚴格管控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牽頭單位:市環保局;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住建局、農委、水利局)
推進排放不達標工程機械清潔化改造,鼓勵淘汰老舊工程機械。(牽頭單位:市住建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責任單位:市公安局、環保局、質監局)
鼓勵淘汰老舊農業機械,推進排放不達標農業機械改造和淘汰。(牽頭單位:市農委;責任單位:市環保局、質監局)
推進排放不達標港作機械清潔化改造和淘汰,港口新增和更換的作業機械主要采用清潔能源或者新能源。(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責任單位:市環保局、泰州海事局、質監局)
嚴格執行長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管理政策。(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泰州海事局)
推動靠港船舶使用岸電等清潔能源。加快港口碼頭岸電設施建設,主要港口和排放控制區內靠港船舶率先使用岸電,提高港口碼頭岸電設施使用率。到2020年,全市港口、水上服務區和待閘錨地基本具備向船舶供應岸電的能力,主要港口和排放控制區內靠港船舶的岸電使用電量在2017年基礎上翻一番。新建碼頭同步規劃、設計、建設岸電設施。進一步推廣船舶使用LNG等清潔能源,加快推進長江干線泰州段等高等級航道加氣、充(換)電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到2020年,船舶使用能源中LNG占比在2015年基礎上增長200%。(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委、發改委、泰州海事局、財政局、環保局、供電公司)
五、調整用地結構,推進面源污染治理
(十六)實施防風抑塵綠化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林間覆蓋等方式,抑制季節性裸地農田揚塵。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調整中,將騰退空間優先用于留白增綠。實施“綠滿泰州”行動,建設城市綠道綠廊,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加強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林網和沿江防護林帶建設,實施村莊綠化美化工程,大力提高林木覆蓋率。(牽頭單位:市農委;責任單位:市國土局、住建局、規劃局、水利局、交通運輸局)
(十七)加強揚塵綜合治理。嚴格施工揚塵監管。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施工工地管理清單,將施工工地揚塵污染防治納入文明施工管理范疇,建立揚塵控制責任制度,揚塵防治費用列入工程造價。落實《泰州市施工揚塵環境保護稅核定征收管理辦法》(泰政辦發〔2018〕105號),確保“以稅控塵”措施落到實處。嚴格執行《建筑工地揚塵防治標準》(DGJ32/J 203-2016),做到工地周邊圍擋、物料堆放覆蓋、土方開挖濕法作業、路面硬化、出入車輛清洗、渣土車輛密閉運輸“六個百分之百”,安裝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設備,并與主管部門聯網,推廣智慧工地建設。探索推進運用車載光散射、走航監測車等技術,檢測評定道路揚塵污染狀況。加強揚塵違法行為閉環管理,將揚塵管理的不良信息納入建筑市場信用管理體系,情節嚴重的,列入建筑市場主體“黑名單”。揚塵防治檢查評定不合格的建筑工地一律停工整治。因地制宜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筑。2019年底前,拆遷工地灑水或者噴淋措施執行率達到100%。加強企業揚塵污染防治。加強道路揚塵綜合整治。及時修復破損路面,運輸道路實施硬化。加強城區綠化建設,裸地實現綠化、硬化。提高道路機械化清掃率,到2020年,市區建成區達到90%以上,靖江市、泰興市、興化市建成區達到80%以上。加大非建成區重要運輸道路保潔水平。渣土運輸車輛應當密閉運輸,不符合要求的一經查實依法取消其承運資質,嚴格執行沖洗、限速等規定,嚴禁渣土運輸車輛帶泥上路。(牽頭單位:市住建局、城管局;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公安局、環保局、水利局)
推進堆場、碼頭揚塵污染控制。加強堆場、碼頭揚塵污染控制、港口裝卸揚塵控制,以及港口轉運和道路揚塵控制,逐步建立健全港口粉塵防治與經營許可掛鉤制度。從事易起塵貨種裝卸的港口應當安裝粉塵在線監測設備。到2020年,大型煤炭、礦石碼頭粉塵在線監測覆蓋率達到100%,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礦石碼頭堆場均建設防風抑塵設施或者實現封閉儲存。取締無證無照和達不到環保要求的干散貨碼頭。(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工商局)
實施降塵考核。按照平均降塵量不得高于5噸/月·平方公里的要求,每月對各地降塵量進行考核。(牽頭單位:市環保局)
(十八)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氨排放控制。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強化各地秸稈禁燒主體責任。建立網格化監管制度,在夏收和秋收階段開展秸稈禁燒專項巡查。堅持堵疏結合,全面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秸稈收儲體系,進一步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推廣秸稈就地就近實現資源轉化的小型化、移動式裝備。到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其中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到60%。(牽頭單位:市農委;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發改委)
控制農業源氨排放。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較2015年下降5%,農藥使用總量確保零增長。增加有機肥使用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到2020年,達到40%以上。積極推廣緩釋肥料、有機無機復合肥等新品種,減少化肥施用過程中氣態氨的排放。加大生物農藥篩選與推廣力度,推進非有機溶劑型農藥等產品創新,減少農藥生產和使用過程中VOCs排放。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改善養殖場通風環境,提高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減少氨揮發排放,開展大氣氨排放控制試點。(牽頭單位:市農委;責任單位:市環保局)
加強餐飲油煙污染防治。非商用建筑內禁止建設排放油煙的餐飲經營項目。餐飲經營單位和單位食堂應當安裝具有油霧回收功能的抽油煙機或者高效油煙凈化設施并保持有效運行。2018年,全市完成重點餐飲油煙單位治理。推廣集中式餐飲企業集約化管理,提高油煙和VOCs協同凈化效率,開展規模以上餐飲企業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試點。加強餐飲業執法檢查。(牽頭單位:市城管局;責任單位:市食藥監局、環保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